《宗教養生寶典》
生命對人來講是最珍貴的,珍愛生命應包括兩個方面,即保持生命的健康和延長生命的時間。而這正是道教養生修煉的宗旨和目的。
中國道教養生文化源遠流長,有關文獻汗牛充棟,經過數千年實踐和現代科學的考量,許多養生理論和方法的效用已被證實。雖然道教的養生方法并不神秘,但是對于一般人來說,很難找到一本從入門功夫講起,細致的、系統的、被道教所公認的養生方法。
本書從挖掘道教養生精髓、有益于健康長壽的目的出發,編輯整理了道教養生學的一些經典著作,從入門功夫的《學仙必成》講起,逐步深入到內丹修煉方法的論述,內丹主要講述張三豐一派的養生修煉方法。女性朋友則可在掌握入門功夫方法后按《孫不二女功內丹次第詩》所著方法進行養生修煉。
在沒有師父的情況下,按著道教修煉方法養生,首先要在了解了道教養生的基本知識后,從《學仙必成》所載靜功修煉入手,逐步深入后要讀懂《萬神圭旨》等其他道教修煉理論和方法,并要明了內丹煉養方法。當然,只練入門功夫亦有很好的祛病保健養生效果。
道教養生入門以近代養生家陳攖寧所著《學仙必成》最為通俗易懂,本書收錄了陳氏原稿!度f神圭旨》系明代尹志平真人高弟黃元吉承其秘旨所著,也是道家內丹修煉的秘中之秘。其中詳論內功修煉過程和細節手法,本書編錄之。
編輯本書的目的是為了弘揚道教養生文化,給有志于道教養生保健的朋友提供經典指導。書中所載方法,俱是引經據典之論證和敘述,編者衷心希望讀者能利用道教養生這一神奇方法進行養生保健,并因此而健康長壽。
任修瑾編者
道教的基本內容
道教文化是一個龐大的學術體系,它兼收并蓄,龐雜多端,《道藏》中收入易類、醫家、術數、雜家、諸子、地理、天文之書。著名道士陳攖寧云:“總而言之,道家學術,包羅萬象,貫徹九流,本不限于‘清靜無為’消極之偏見,亦不限于煉養、服食、符箓、經典、科教狹隘之范圍。”
《道藏》經書分為三洞、四輔、十二類。三洞為洞真部、洞玄部、洞神部;四輔為太清部、太平部、太玄部和正一部;十二類是:本文類、神符類、玉訣類、靈圖類、譜錄類、戒律類、威儀類、方法類、眾術類、記傳類、贊頌類、表奏類。民國時期陳攖寧先生又提出將道書分為十四類的設想,即:道家類、道通類、道功類、道術類、道濟類、道余類、道總類、道史類、道集類、道教類、道經類、道戒類、道法類、道儀類。近年來有的道家學者從學術研究的觀點提出將道教的內容分為道教史學、道教神學、道教倫理學、道教哲學、道教科學和道教文學藝術六大門類。此外,還有道教音樂、道教建筑、道教民俗等項內容。
道教養生中的一些修煉方術,包括煉丹術、黃白術、醫方、仙藥、服餌、辟谷、導引、行氣、存思、守一、按摩、健身術、養生術、諸家氣法、房中術、內丹學等,皆屬于道教科學的范圍。因為這些方術都有科學的意義,它們包含有古化學、醫藥學、性科學、老年養生學、心理學、體育學、人體科學等多種學科的內容。
道教與養生的關系
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博士在其所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指出:“道家思想從一開始就有長生不死的概念。而世界上其他國家沒有這方面的例子。這種不死思想對科學具有難以估計的重要性。”李約瑟博士是在中國多年研究道教修煉學的西方學者,他的這個觀點是十分精到的。道教養生術的產生發展同中國古代的這種神仙思想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
中國古代的神仙思想興起于戰國時期,其核心是認為人能夠通過一定的手段方法達到長生不死、肉體飛升而成為神仙。莊子曾描述過那個時期人們心目中的神仙形象:“肌膚若冰雪,綽約如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而不能傷,飄風振海而不能驚。”養生術就是被認為能使人達到這樣一種神仙境界而同神仙家發生關系的。而最著名的養生得道之士也被冠以神仙之名,如活了八百歲的彭祖,八仙之一呂洞賓,丘處機等。
養生術被認為是能溝通人仙關系的橋梁。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道家與道教”一卷中論述這一問題時說:“道家只求長生,并不是認為精神不死,而是實體的長生,也并非認為長生是人生問題的解決途徑之一,而是惟一的解決途徑。”正是這樣,養生術與先秦神仙家直至后來的道教結下了不解之緣,并隨著這一宗教體系的發展演化而形成一門博大精深的、蘊含著高度健身療疾價值的古代人體科學和養生方法體系。
早期道教的信徒們信奉秦漢流傳的神仙說及不死觀念。他們深信凡人通過服食、導引、行氣、房中術等修煉方法能成為神仙,達到長生不死,羽化飛升。西晉著名道士葛洪在其《抱樸子內篇》一書中系統地闡述了長生成仙之說:“登虛躡景,云輿霓蓋,餐朝霞之沆瀣,吸玄黃之醇精。飲則玉醴金漿,食則翠芝朱英,居則瑤堂瑰窒,行則逍遙天清。”他認為,這種神仙境界是人人都可達到的,但須通過艱苦的努力和辛勤的修煉,“仙之可學致,如黍稷之可播種得,甚炳然耳。然未有不耕而獲嘉禾,未有不勤而獲長生度世也。”他強調:“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過乎長生之方也”,“長生之道,道之至也,故古人重之也。”他充分肯定人在養護生命、長壽長生方面的主觀能動性,堅信人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能延年益壽乃至長生不死。他指出:“夫陶冶造化,莫靈于人。故達其淺者,則能役用萬物;得其深者,則能長生久視。知上藥之延年,故服其藥以求仙,知龜鶴之遐壽,故效其道(導)引以增年。”傳說活了800歲以上的彭祖和老子都是人而不是天生神人,“非異類而壽獨長者,由于得道,非自然也”。至于如何得道成仙?葛洪認為除了要勤修和拜師以外,還要首先作到“不傷不損”,亦即避免各種可能傷身害生之事,其次要注意養生治身:“養生之盡理者,既將服神藥,又行氣不懈,朝夕導引,以宣動榮衛,使無輟閡;加之以房中之術,節量飲食,不犯風濕,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無病。”最后是在以上基礎之上習煉成仙之道:“欲求神仙,惟當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寶精、行氣、服一大藥便足。”
葛洪認為神仙是由凡人經過修煉而變成的,而神仙的最大特點是長生不死、羽化飛升。
在葛洪看來,神仙并不是虛無縹緲的,長生久駐的人就是活神仙。若要長生,首先要長壽,而要長壽則需采用一定的養生保健方法來祛病健身,使身體和精神保 持健康強盛。而這些手段即是道家養生修煉學的主要內容。
道教養生思想(1)
道教養生注重現實的存在,重視生命本身,愛氣養神。具體說來有以下內容。
1.重人貴生
在道教徒看來,要想做到長生不死,肉體成仙,首先應當從愛護、重視和養護自身生命和軀體著手,注意現實的自身鍛煉和養護。為此,東漢時期的道教最重要的經典《太平經》提出了重命養軀、樂生惡死的主張!短浇洝氛J為:“凡天下人死亡,非小事也。一死,終古不得復見天地日月也,脈骨成涂土。死命,重事也。人居天地之間,人人得一生,不得重生也。”
通過什么來致長壽呢?《太平經》提出:“得長壽者,本當保知自愛自好自親,以此自養,乃可無兇害也。”也就是說,人應當對自身性命軀體加以重視愛護并加以自我鍛煉和養護,才能夠求得長壽。這是一種積極的古代養生認識。
《周易參同契》云:“將欲養性,延命卻期。審思后來,當慮其先。”《老子河上公章句》認為“修道于身,愛氣養神,益壽延年,其法如是,乃為真人。”西晉著名養生家葛洪更指出:“夫陶冶造化,莫靈于人,故達其淺者,則能役用萬物,得其深者,則能長生久視。知上藥之延年,故服其藥以求仙。知龜鶴之遐壽,故效其道引以增年。”道教養生家的論述,反映了一個主旨:即要尊重人的生命,重視養生,以主動精神去探索和追求健康長壽,通過各種修道養性來促進健康長壽,所謂“我命在我不在天”。
2.元氣論
《太平經》認為,氣分為天氣、地氣與中和之氣,三氣“交而為合”、“相親相愛”,以養蕓蕓萬物眾生。“元氣與自然太和之氣相通,并力同心,時悅悅未有形也,三氣凝,共生天地。天地與中和相通,并力同心,共生凡物。凡物與三光相通,并力同心,共照明天地。凡物五行剛柔與中和相通,并力同心,共成萬物。四時氣陰陽與天地中和相通,并力同心,共興生天地之物利”!短浇洝氛J為人是天地中和之氣的產物,人欲養生長生,應修其根本,以養氣煉氣為主要手段方法:“然天地之道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守氣而不絕也。故天專以氣為吉兇也,萬物象之,無氣則終死也。子做不終窮,宜與氣為玄牝,象天為之,安得死也。”
道教元氣論的論述是:混沌之先,太無空焉;煦缰,太和寄焉。寂兮寥兮,無適無莫,三一合元,六一合氣,都無形象。窈窈冥冥,是為太易;元氣未形,漸謂太初;元氣始萌,次謂太始;形氣始端,又謂太素;形氣有質,復謂太極;質變有氣,氣未分形,結胚象卵,氣圓形備,謂之太一。元氣先清,升上為天;元氣后濁,降下為地。太無虛空之道已生焉,道既無生,自然之本,不可名宣,乃知自然者,道之父母,氣之根本也。夫自然本一大道,本一元氣,本一一者。
道教理論認為天地生陰陽,陰陽交合,乃生萬物。“啟陰感陽,分布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矣”。這就是說,人的情性形命皆稟自元氣。元氣是人的生命之源、生命之基、生命之本。養生以煉養元氣為根本,因此,道教養生無論是導引行氣、服食藥餌、房中補導還是日常衛生,目的無不在于煉氣養氣,使人體元氣充實,精神旺健,最終達到健康長壽,長生不死!渡锨宥凑嫫贰分赋觯
人之生也,稟天地之元氣,為神為形;受元一之氣,為液為精。天氣減耗,神將散也;地氣減耗,形將病也;元氣減耗,命將竭也。故帝一回風之道,沂流百脈,上補泥丸,下壯元氣。腦實則神全,神全則氣全,氣全則形全,形全則百關調于內,八邪消于外。元氣實則髓凝為骨,腸化為筋,其由純粹真精,元神元氣不離身形,故能長生矣。
3.人天觀
道教養生思想以“天人合一”論為核心,反映了道教養生家們在養生實踐中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
道家認為人體的內環境系統與外部客觀自然環境系統是統一的,它們有共同的生成、變化、盛衰規律:“人者,乃象天地,四時、五行、六合、八方相隨,而一興一衰,無有解已也。故當豫備之,救吉兇之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理不忘亂,可長久矣。”
道教養生家繼承了《黃帝內經》提出的“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以養生治生的主張,并貫徹于養生實踐之中。道教的很多煉養方法都十分強調按季節、月份、時辰進行修煉,而服食養生和房中養生也很講究時間性和季節性。日常攝養衛生之法更有一系列對時間和環境的考究。這些方法的理論根源,都是由道教的人天觀決定的。
道教養生家認為人體與宇宙是同構的。不僅人的身體器官構造與宇宙結構相應,而且通過陰陽五行八卦等符號體系,將天人結構巧妙地組合在一個同構體系中。在他們看來,宇宙是一個放大的人體,人體是一個縮小的宇宙!吨芤讌⑼酢防藐庩栁逍欣碚撽U述了這一觀點:“觀天之道,執天之行。遂借天符之進退,陰陽之屈伸,設為火候,法象示人。蓋天地儼如鼎器,日月乃藥物也。日月行乎天地間,往來出沒,即火候也。人能即此,反求諸身,自可默會火候進退之妙矣。”
4.人體觀
道教養生的人體觀繼承和發揚了“天人合一”的宇宙人體結構模式,將人體視為一個小宇宙。這種觀點認為“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兑讉鳌吠ㄟ^陰陽八卦體系,將天人進行了排比對應,如乾卦在自然為天,在人體為首,其地位為君、為父,其屬性為陽、為剛,坤卦在自然為地,在人為腹,其地位為臣、為母,其屬性為陰、為柔,等等。同樣,其他人體部位都通過卦象與某一自然現象和屬性對應聯系起來。
內丹家在修身煉丹過程中,總結并發展了一整套人體認知模式。他們認為,天地猶如一大爐鼎,日月運行其中,人體猶如一小爐鼎,精氣上下流動。他們使用八卦的乾、坤二卦來作自然人體定位,乾上坤下,象征自然的上天下地、人體的上肢與下足。然后,用坎、離二卦來表示自然之日月及人體之精氣在爐鼎內上下往復升降運動。他們認為,陽中含陰的離卦和陰中含陽的坎卦代表著事物內部的運動屬性,這就是“易”。“易”的內涵就是陰陽坎離所代表的日月精氣的運動屬性。“乾天坤地,吾身之鼎器也;離日坎月,吾身之藥物也。先天八卦,乾南坤北,列天地配合之位;離東坎西,分日月出入之門。反求吾身其致一也。乾坤為體,坎離為用?搽x二者周流升降于六虛,往來上下,本無爻位。吾身坎離運行乎鼎器之內,潛天潛地,豈有爻位哉。” 。。。。。
高級會員免費下載
......
本站資源您能用又能賣、大家賺錢才是硬道理 ! 會員批量打包下載入口
還有千G泡妞性愛千術開鎖網賺絕招等海量資源登陸進入會員專區查看下載